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但仍然以周為國號。因之前周朝國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稱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為西周,周平王之後的為東周。但實際上來說周平王東遷也可視為周朝的一個分裂點,西周的周天子擔負著共主的責任,東周的周天子卻無力承擔共主的責任。底下的諸侯王自居霸主爭鬥不休,隻對四夷侵擾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團結,這便是春秋戰國。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奠定戰國七雄的格局。此後一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始終保持著七雄的割據,而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代表著戰國時代的正式結束。
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國家,曾經是並列存在的戰國七雄。但到了最後,總跟秦國過不去的山東六國,反而成了敗者。

從前期開始,山東六國其實就是看不起秦國的,這點從孔子身上便能看出。他輾轉山東六國,卻至死不入秦國,因為他認為山東六國有貴族基因。這是王者正統,秦國則地處蠻夷,人民素質偏低普遍好戰。於是在他看來,這些動不動就打架的秦國人,便是沒有開化的野蠻人。這不光是孔子一個人的想法,大部分山東六國的人,都是如此想的。

在這種思想下,山東六國察覺秦國強大之後是十分憤怒的,加之利益牽扯便有了合縱攻秦之戰。合縱攻秦,從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到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一共有五次較大的規模。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三次秦主動取消帝號。並歸還溫、軹、高平給魏國,王公、符逾給趙國,第四次同樣是秦軍大敗。

然而五次攻秦三次勝,都並未能阻攔秦國的擴張勢頭,其改革徹底。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結合連橫戰略,得到了最終的勝利。說到底還是山東六國隻知利益不知變法,又沒有如秦一般連出明君,走向失敗是必然的。第五次攻秦失敗後不久,秦王政親政,這意味著六國正式走向了倒計時。那麽在秦滅六國之時,六國地盤分別在現在哪裏呢?
戰國時期因著連年戰爭,各國的土地範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公元前451年三家分晉時,楚國的土地最大,幾乎是秦國土地的兩倍。當時巴國與蜀國都尚未納入秦國,公元前316年秦國一舉拿下大半個巴蜀之地,這才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大國。而從三家分晉到秦統一六國之戰,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楚國的土地最大,即使到最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