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52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大清的皇帝和他們的事跡
順治帝福林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於崇德,8月2日在沈陽即位,元順治,在位18年。迎來順治十八年(1661年),24歲了。
順治即位後,叔父多爾袞被否定了。順治七年,多爾袞出世打獵,死於世外。14歲的福林提前了娘家。順治帝天資聰明,讀書勤奮,吸收先進漢文化,審時度勢,對城法調劑更為壯大,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依靠漢官。為了新興統治企業張九安,他以名望為榜樣,警惕宦官親黨,整頓人事管理,注意與民的休息,過節。(威廉莎士比亞、溫斯頓、哈利波特斯、李安)然而,他少年成城、剛愎自用、焦躁不安、易怒,他寵愛的董飛去世後,消極地厭惡了世界,終於匆匆結束了短暫的人生旅程,英年早逝。(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生活)他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宣文的皇帝。
康熙帝名字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個兒子,出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從小勤奮學習,精通文道武略,收拾膜拜,拆除舊金山,統一台灣,準日耳曼叛亂等一係列軍事行動中或禦史親征,或平步青雲,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謹慎選拔人才、表彰清官、修渠、吸引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反映出康熙是優秀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與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圓滿,各種皇子爭儲蓄使他憔悴。
玄燁雖然是一位精心治理、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曆史潮流麵前領導國家、帶領民族快速發展的偉大人物,他遠遠落後。
雍正帝尹鎮,出生於康熙的17年(1678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康熙於61年、45歲的尹真繼承王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尹正在康健盛世初期的康熙末年,以社會停滯的形式登上了曆史舞台。複雜的社會矛盾為尹提供了施法抱負和才能的機會。他分階段進行各種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孜孜不倦,努力工作,13年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後世的幹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強幹盛世”在幹隆時代達到了頂峰。(威廉莎士比亞、康幹盛世、康幹盛世、康幹盛世、康幹盛世、康幹盛世)他的曆史地位與奈夫康熙和奈子幹隆相比毫不遜色。他多疑、刻薄、過分、統治苛刻,但與他的業績相比,他是次要的。
幹隆帝弘曆出生於康熙50年(1711年),死於嘉慶4年(1799年)。他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過了3年,享年89歲。
幹隆開始登上王位時,實行廣孟護製政策,實行實用族國,重視農產,停止捐贈,平定叛亂,等一係列活動充分反映了他的文治武功,幹隆製麵向毛豐兒,善於騎馬,筆墨留在大江南北。清宮書畫大部分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3503種,79337卷,36304卷,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和。
但是幹隆為人奢侈,晚年國庫財用消耗枯竭,重用貪官和紳士,甚至農民起義在晚年也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落的象征。
嘉經濟治,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個兒子。乾隆25年(1760年)出生的54年被封為賈親王,乾隆60年登基,開元嘉慶在位25年。嘉慶25年(1820年)61歲去世。廟號“種族”。
嘉濟是近政圖治的首席君主。他親政後采取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在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端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的衰落。就加經濟個人而言,他始終沒有拿出能夠治愈日益嚴重的腐敗和怠惰的處方,對大量的“屍體記錄保衛”官員隻能警告和恐嚇,最後隻能虛無縹緲。(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者》)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日漸衰弱的封建的古代國家,他無法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從此隻能沿著衰退的道路滑下。
道光帝棉寧是清朝入朝後的皇帝第六代皇帝,出生於乾隆47年(1782年9月16日),死於道光30年正月14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禪宗,埋葬茂陵。
機智平凡的道光帝以節儉的美德著稱。他正處於曆史轉折點的關鍵時刻。"總是守護不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類毒素和英軍的入侵使他睡不著覺。他想嚴厲禁煙,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不知道英國從哪裏來,殖民主義是什麽。平凡的無知人的命名、麵臨危險的無應變政策、甚至全守望網、沒有謀略,隻能在驕傲中歎息,最後忍辱負重地接受了英國城市下的同盟,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莎士比亞。)(現代戰爭。)
道光帝權政30年。趙剛教條,工作必須身體力行,但內政事物(如人事管理、哈工、水運、禁煙等)都沒有改善。雖然近政鬥智,但幾乎沒有成果,這就是他一生的悲劇。
鹹豐帝一寧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圓明園。鹹豐11年(1861年8月22日)去世。在位11年。
鹹豐登上王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景山前的金田村爆發。接著又有英法聯軍的服役,使鹹豐逃往熱河承德。鹹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從不開戰,“大國腐朽,不可收拾”,他往往在中野彷徨,無可奈何,沉溺於內色,任性,任性,死前兩天還傳來“像義州花一樣唱歌”。
智高才華罕見的鹹豐帝陷入祖先的框框中,最終過不了門檻,帶著無盡的憂慮去了沒有憂慮的世界。(莎士比亞)。
董治帝旅順是鹹豐和葉海娜的獨生子。在鹹豐出生6年(1856年)。同治12年娘家。第二年死亡,19年。廟號武宗。
董治帝在位14年來,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重臣鎮壓太平天國。
起義等一係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隻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10、宣統
愛新覺羅ⷦ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刹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隻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曆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曆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鬆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鹹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裏,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欲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曆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製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麽,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麽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曆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歎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鬱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髒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醜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禦榻前宣布四子胤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麵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曆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
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隻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麵,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係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曆帝(乾隆)
弘曆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曆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曆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隻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裏,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鬥爭,八卦教、撚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鬱,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準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後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禦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鹹豐)
鹹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鹹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愈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鹹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於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後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幹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遊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係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後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鬥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後苛刻管製下成人,與慈禧鬥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禦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恒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後“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曆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
清朝皇帝是誰?
清朝曆代皇帝1、順治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製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2、康熙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係列軍事行動中或禦駕親征,或決勝千裏,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曆史潮流前麵,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3、雍正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曆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4、乾隆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係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5、嘉慶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采取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隻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隻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6、道光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曆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隻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歎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7、鹹豐鹹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鹹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鹹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鹹豐逃往熱河承德。鹹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誌高才疏的鹹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8、同治同治帝載淳是鹹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係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9、光緒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隻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10、宣統愛新覺羅ⷦ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刹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隻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曆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曆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鬆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13、慈禧(垂簾聽政)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鹹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裏,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欲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清朝簡介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曆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製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清朝皇帝的死因——據清宮檔案透露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麽,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麽原因呢?福臨帝(順治)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曆史正式開始了。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歎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鬱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玄燁帝(康熙)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髒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醜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禦榻前宣布四子胤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胤禛帝(雍正)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麵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曆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隻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乾隆在胤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麵,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係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弘曆帝(乾隆)弘曆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弘曆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曆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隻是老死而已。顒琰帝(嘉慶)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裏,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宮廷內部的鬥爭,八卦教、撚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鬱,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準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旻寧帝(道光)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後妃20人。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禦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奕詝帝(鹹豐)鹹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鹹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愈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鹹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載淳帝(同治)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載淳於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兩宮皇太後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幹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遊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係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後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載湉帝(光緒)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鬥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後苛刻管製下成人,與慈禧鬥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禦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恒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後“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溥儀(宣統)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曆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