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妻子蔣英追悼會(錢學森追悼會上蔣英女士深情一吻)
錢學森葬禮:三軍儀仗隊為他抬棺,數萬人送行
原創2021-05-23 15:53ⷥ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人趙翼《論詩》裏的這句論斷可謂是準確無疑。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創造的每一次輝煌,都有能人誌士在前領航。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與”“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於臨危之際受命,回國效力,使得中國的導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他與世長辭之後,葬禮上三軍儀仗隊為他抬棺,數萬人送行。
錢學森
“讓同胞過得有尊嚴”
“今後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1955年,44歲的錢學森在離開美國之前留給了圍追堵截他的記者們這樣一句話。錢學森回國之後,的確言出必行,將自己的下半生全都奉獻給了祖國,在他去世時,國家給予了他應得的榮譽。
錢學森出生於1911年,祖籍浙江杭州,處於江浙一帶的錢氏家族是人才輩出的世家,最早可以上溯到錢家老祖吳越王錢鏐。
近代錢家出了許多有名的大學者,近代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錢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猛將錢玄同,還有寫下不朽經典《管錐編》的錢鍾書。
而錢學森無疑也是錢氏家族最為亮眼的星星之一,他在國防科技領域的成就,多年以來幾乎無人能夠望其項背。錢學森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為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與他的愛國之心分不開,與其父親錢均夫對他的教導亦分不開。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錢均夫對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錢學森曾經說過,父親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師。錢均夫早年在上海和杭州兩地接受過新式教育,後來又到日本留學,與魯迅、經亨頤等人交情十分深厚。
錢均夫除了堅持學習第一是要確立誌向的教育理念,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更加注重培養的是錢學森的愛國之心,教他擔負起建設祖國未來的責任。
從中學的北師大附中,最後以高分考進國立交通大學,錢學森在這些頂尖的學校裏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鍛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之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1932年錢學森還在交大學習時,他在《進修半月刊》上發表了《這是幾句忍不住要說的話》一文,剖析了為何中國的學生學習“隻知應付考試,不求書籍中的真意義。”還提出了自己“教學生總須先教目前實際的東西”這一教學觀點。
這一觀點與他後來主張和發展的技術科學思想一脈相承,亦成為了他創建科學思想的基礎,可知,錢學森的大才在青年時期便鋒芒畢露,所以錢均夫才會對他寄予厚望。
錢均夫1932年在浙江教育廳做的《禦侮聲中應具備之航空知識》振臂疾呼,國人“宜共起圖之矣。”不僅自己呼籲,他也在注意培養錢學森學習航空航天知識,父親算是錢學森踏進這個專業的最早的一位引路人。
1935年錢學森在戰火中走出國門,為的便是學成之後踏上歸家之路為國效力,所以他一刻也不敢懈怠,中國之所以會被帝國主義如此欺辱,他的同胞之所以飽受戰火的折磨,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
1955年,在周總理的費力斡旋之下,美國終於鬆口讓錢學森踏上回國的旅程。時年已經四十多歲的錢學森在“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的甲板上看著前方一望無際的大海,心中湧起萬分豪情,他終於能夠回到祖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