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順長城基金張仲維: AI應用形成正向商業循環 端側產品可能迎來爆發

證券時報記者 楊波
“字節推出的豆包非常好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談到國內AI的發展,景順長城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張仲維這樣說道。
張仲維曾任職於台灣元大寶來基金國際投資部。2013年,在智能手機浪潮高漲、台灣半導體日益繁榮之際,張仲維來到大陸,先後加盟了華潤元大、寶盈基金;2023年5月他轉戰景順長城基金,自2023年11月起擔任股票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
在近10年的公募基金投資生涯中,他獲得了較好的投資業績。以他自2023年11月7日開始管理景順長城優質成長股票基金為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基金A份額2024年回報率為32.15%(同期業績基準為14.32%)。
過往的經曆,使得張仲維的投資有鮮明的“國際化與科技成長”特色。在證券時報記者的采訪中,他多次談及海外高科技企業與科技動態,以及科技產業鏈的全球聯動。他直言,自己近兩三年的投資重點在AI,因為AI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行業之一,也是全球投資關注的焦點,值得長期關注。“誰如果忽視AI,就有可能被時代拋棄。”他說。
AI應用已產生顯著收入形成正向商業循環
證券時報記者:請講講你的早期經曆,怎麽做研究?
張仲維:電子行業是台灣的主導產業,我一入行後就開始研究電子行業。在亞洲,電子產業是全球供應鏈的一環,比如台積電,客戶主要是蘋果、英偉達、高通等國際大廠,這些大廠會持續投入和不斷創新,供應鏈則負責製造,這個過程中供應鏈也能賺到錢,並跟大廠一起成長,這已成為一個成熟的模式。我們通過研究供應鏈,買進其中的好公司。
證券時報記者:2013年你加盟華潤元大,開始在A股投資,那時正值智能手機熱潮。
張仲維:過去十幾年,我們經曆了幾輪科技成長的投資機會。第一波機會是智能手機,帶來蘋果手機供應鏈的爆發;第二波機會是國產半導體,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國內半導體產業正式開始成長;第三波機會是新能源汽車;第四波機會是AI。2023年初,ChatGPT推出後爆火,為了訓練大模型,各個公司開始大量購買英偉達的GPU,英偉達備受投資者追捧,迅速成長為3萬多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並帶動亞洲的供應鏈公司一起成長。
證券時報記者:你怎麽看AI的未來?
張仲維:從當前時間點看未來,我仍然看好全球AI的發展。算力端方麵,首先看英偉達,各行各業對AI處理器的需求,使得英偉達成為世界上市值居前的公司。即便是穀哥、微軟、亞馬遜、Meta四家科技巨頭,用於采購英偉達GPU的資本開支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並且預計在2025年會繼續擴大。
再來看大模型端的進展,OpenAI持續發布新的模型,新發布的o1模式可以執行一些類似人類的推理任務,比如遇到比較難的問題時,會“花一些時間思考”再回答。相較於當前能馬上給你回複的模型,o1的模型更加智能。
證券時報記者:AI應用目前的情況怎麽樣?
張仲維:AI應用在美國已經產生非常可觀的收入。2024年Meta的各項業務正在明顯受益於AI的進步,帶來廣告收入的大幅增加,微軟、穀歌、亞馬遜均是相似的情況。AI給這四家公司帶來的收入增量合計在300億—400億美元,非常可觀。另外,AI軟件公司的收入也開始增長,美股近期漲幅最大的也是AI應用軟件公司。
很多人說AI是一個泡沫,沒帶來多少收入。事實上,AI應用已經開始產生顯著的收入,正在形成正向的商業循環。
證券時報記者:你怎麽看國內AI的發展?
張仲維:市場很關注字節跳動,在AI上投入較大,2024年字節的資本支出達到800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1600億元。字節推出的豆包非常受歡迎,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截至2024年11月底,豆包2024年累計用戶數超1.6億人,單日活躍用戶數近900萬人,全球AI應用排名第二。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使用量超過4萬億,自發布以來7個月增長超過33倍。這些數據讓大家覺得國內AI有希望,市場預期會帶動騰訊、阿裏等公司也加大投入,國內AI投資可能會加速。最近國產算力也漲得特別多,包括GPU、
證券時報記者:AI有沒有可能形成類似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
張仲維:有可能,但什麽時候不知道。從台積電報表看,AI占比在不斷提升,2024年AI貢獻占到15個百分點,預期未來五年每年將有50%的增長。
不可忽略的是,AI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行業之一,也是全球投資關注的焦點,值得我們長期關注。如果忽視AI,就有可能會被時代拋棄,而且時代在拋棄你時,肯定是不會告訴你的。
科技行業不做預判 跟蹤最新數據最重要
證券時報記者:你研究電子行業多年,有什麽經驗跟我們分享?你曾說,科技行業預判比較難。
張仲維:研究電子供應鏈必須跟蹤供應鏈上的數字,要讓數據說話。
我一直說,科技行業不要去做預判,因為沒有人知道明年會發生什麽事,OpenAI不知道、黃仁勳也不知道,我們會有個預期,然後實時跟蹤最新數據,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你有沒有看錯的時候?
張仲維:當然有。比如,VR剛出來時,我們很看好,買了一些相關的公司,但產生了虧損。Meta也曾All In虛擬現實,推出相關產品,最後根本沒賣出去,收入上不來,導致股價暴跌;蘋果曆史上也推出過很多不行的產品。AI也有可能不行:如果從明天開始,AI沒有人使用,產生不了收入,大家也不投資它,也不需要英偉達的GPU了,那我們也會在投資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研究電子類公司,你最看重什麽?
張仲維:亞洲電子產業基本都是在供應鏈中,看供應鏈的公司主要要看它的客戶是誰、它的客戶發展怎麽樣。如果這家公司最大的客戶是英偉達、特斯拉、蘋果等,那它肯定就問題不大,因為它的客戶已經審核過它了,而它的客戶肯定比我們更專業,要求也比我們嚴苛。
證券時報記者:2024年你獲得了較好的投資業績,如果做業績歸因,你做對了什麽?
張仲維:我們看好AI,近年來一直持有算力端的公司,這些股票2024年普遍上漲不少,貢獻較大。另外還持有一些AI應用,包括消費電子、等,表現比較一般。如果全倉買算力,收益肯定會更高,但我不會那麽做,因為全倉買算力一定會買到比較差的公司,而我們的原則是要買好的、有業績的公司。
有邏輯有驗證就可以買 有業績支持才多買
證券時報記者:A股喜歡“炒”未來,尤其是科技行業,如果隻買有業績的公司,是否會錯失一些較好的投資機會?
張仲維:在A股,如果看好一個行業的大趨勢,算出公司有大機會大空間,而且流動性比較好,邏輯也好,產業驗證是有數據的,也可以買,即使它現在可能還沒有利潤和估值。
敢不敢在這種空間巨大,當下還沒有那麽明確的標的上下重手,跟基金經理的性格也有關。我相對比較保守,還是希望買有業績支持的公司,而不是你告訴我一個大故事我就會買,或者即使我認可這個大故事,但也不敢買那麽多。這是我的性格問題,不是能力問題。這方麵我在試著做一些調整,對一些從產業研究角度來說非常靠譜的公司,即使業績還沒有完全兌現,也可以買到較重的倉位。
證券時報記者:從公開資料看,你沒有全部投資AI。近幾年流行賽道投資,你怎麽看?
張仲維:這也是性格的原因,我不會那麽極致,即使非常看好AI,但持倉上仍會持有一些其他領域我認為特別優秀的公司。
我已經做了十幾年投資,不追求短期業績,也不追求過高的銳度,希望能給投資者賺到合理的利潤。對於賽道投資,我認為All In一個板塊不叫投資,叫“賭一把”。
證券時報記者:AI已經火了兩年,估值會不會偏高?
張仲維:我覺得整體估值並不高,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估值普遍在20倍到30倍左右,有些公司雖然股價漲很多,業績增長也很快,估值總體比較合理。不過,國產算力、先進封裝中都有很貴的公司,所以投資組合要均衡布局,才能抵消波動帶來的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如果AI增長不及預期,你怎麽辦?
張仲維:回顧2022年,全球宏觀經濟非常不好,科技行業也不行,美股下跌,其中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下跌達50%,A股也下跌。應對這種局麵,一是可以降倉位,二是轉投防禦類標的。對於我來說,我會選擇降倉,同時盡可能留下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大公司,但不會清倉科技去買防禦類資產。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