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藍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2025-07-05 08:17:04  阅读 52765 views 次 评论 47777 条
摘要:

於藍-生平1938年肄業於北平輔仁女子中學高二。同年赴延安,先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女子大學學習。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藝術工作團任演員,演出舞台劇《糧食》、《帶槍的人》等

於藍 - 生平


1938年肄業於北平輔仁女子中學高二。同年赴延安,先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女子大學學習。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藝術工作團任演員,演出舞台劇《糧食》、《帶槍的人》等。

1940年起,在一些劇團任演員,出演《日出》等舞台劇。1945年在東北文工一團演出《血淚仇》、《日出》等舞台劇。1946年加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主演影片《白衣戰士》。1951年在影片《翠崗紅旗》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婦女向五兒的藝術形象。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4年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幹部訓練班學習,1956年畢業後任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員,演出舞台劇《百醜圖》及高爾基的《小市民》等。 1958年回北京電影製片廠,主演的著名影片有《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1960年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飾演母親周蓮,從青年演到老年,表演細膩、深沉、含蓄,,1961年在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演員銀質獎。

後來在一次下放勞動中從屋頂摔下,於藍的麵部神經受損,失去了一個演員應有的控製表情的條件,以致多年遠離銀幕。於藍在1981年6月受命組建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並出任廠長,1987年任藝術指導。人們讚譽她“為了少年兒童,身上有一團燃不盡的火焰”。

此外,於藍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會長,中華愛子影視教育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文聯第二至四屆委員,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和第五屆副主席。是第二、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於藍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於藍 - 經典形象

《烈火中永生》中溫文爾雅、大義凜然的江姐,《革命家庭》中的周蓮。中國電影中革命婦女形象序列的締造者。

於藍所塑造的中國革命婦女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序列。尤其是對“江姐”的演繹讓她達到了表演事業的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就是江姐的代名詞。⠀

於藍 - 於藍出演江姐

電影《烈火中永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重慶解放前夕,以江姐、許雲風為代表的我地下工作者在獄中和敵人展開不懈的鬥爭。於藍出演了主人公江姐。

於藍:我就因為她這樣麵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為她這種忘我的全心全意為理想獻身,我就是為她崇高的氣節所震撼,所以我願意扮演這個角色。他們的行為,他們的為人,整個展現給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記住他們,永遠記住,這是我們民族真正的精英,我們民族的先驅,民族的英雄,人民都知道。

電影中江姐繡紅旗的場景已經作為一個經典,深深的印在了人們的記憶裏。但很少有人知道,江姐這個人物形象是於藍第一個發現並把她搬上了銀幕的。1961年於藍生病住院,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她在病床上看到了小說《紅岩》的連載,她被裏麵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動了。

於藍:我自己先看,看了我就給大夥兒講,大夥兒一聽也非常高興,越聽越想聽,別的屋的同誌聽見也都跑過來,於是大夥兒一塊聽。我就感覺到這些地下黨員作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已經都解放了,我們都已經勝利了,我們已經都看到紅旗了,可是到她那兒,她卻要離開我們,獻出了自己的年輕和生命。所以當時我就覺得應該把他們搬上銀幕,讓更多人知道。

在隨後的兩三年當中,於藍多次去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進行調查,采訪了《紅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戰友,留下了30多萬字的筆記。在采訪過程中,於藍慢慢發現,江姐和她有比較類似的人生經曆。

於藍:我是39年就入黨了,她可能是40年入黨,都是這個時期參加抗日戰爭。她是地下黨,我在根據地,我有多好的條件,我們有自己的八路軍保衛著我們,他們是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所以他們比我們更艱巨。我想我的人生道路跟江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她因為窮困,做過童工,她和她母親都是織襪子的,後來在一個貧民小學校裏讀書,那是個慈善學校,她靠自己的成績來獲得免費。

於藍早年的家庭也比較貧困,她與江姐一樣也有過被捕並與敵人周旋的經曆。不同的是,江姐犧牲了,而於藍在戰友的營救之下活了下來。於藍說,她想把她們共同的經曆告訴觀眾。但讓她感到遺憾的是,在演江姐得知丈夫犧牲的那場戲時,她本應該痛哭出來,但是由於當時一些思潮的影響,沒能把江姐溫情的一麵展現給觀眾。

於藍:那時候思想很左,就覺得這些感情的戲不能寫,就包括在演的時候,我都沒演。當江姐在老太太麵前,老太太問起她的時候就應該哭出來,可是江姐沒有掉過一滴眼淚,而且江姐也說不能帶著眼淚去革命,我覺得很遺憾。

《烈火中永生》這部電影是1964年拍攝完成的,由於傷病的原因,於藍再也沒有在銀幕上出現過,這部電影成了於藍的最後一部作品。那場戲帶給她的遺憾也成為於藍心中永遠解不開的一個情結。而同樣讓於藍難忘的是,當年周總理在審看完樣片之後,對這部戲的肯定。

於藍:周總理很高興,說這個戲還是不錯的,那麽叫什麽名字呢,叫《江姐》吧!我首先就說,江姐不是惟一的,他說對,然後別的人也說了,還有許雲峰,然後他們就說或者叫《烈火中永生》。周總理出門的時候,跟我們說,你們贏得了觀眾,那意思好像說我們勝利了,你們贏得了觀眾,就是說多數的觀眾是喜歡你們的片子。

這麽多年過去了,於藍也記不清楚有多少觀眾和她談起過江姐這個人物形象,於藍說,在和觀眾的交流中其實她也不斷加深著自己對江姐的認識。

於藍:我在80周歲寫這個回憶錄的時候,才悟到在這個祖國的大地上,這麽美麗的、安詳的、和平的、溫馨的、幸福的、平靜的生活著,這就是他們為此而獻身的道理,這不就是她夢寐以求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換來的這個幸福生活嗎?不管做什麽事情我都要想一想,不要有私,要全身心為這個事業去奮鬥,鞭策自己不能後退隻能向前。⠀

於藍 - 於藍演了個好媽媽

提起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大家自然聯想到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江姐,很多人把電影《烈火中永生》當成於藍的成名之作,其實不然,確切地說,於藍的成名之作當屬電影《革命家庭》。她在片中扮演的“革命母親”不僅得到廣大觀眾認可,還受到了周恩來總理意味蘊藉的表揚。

前不久,記者登門拜訪了於藍老師,八十六歲的人了,耳聰目明,精神爽朗,特別是記憶力驚人,談起幾十年的往事如數家珍。於藍手指牆上掛著的一幅老照片對記者說:“周總理表揚過電影《革命家庭》,可不是我憑空所說,這裏有照片為證啊。”記者仔細觀瞧,隻見照片中的周總理正當著眾人的麵,高興地握著於藍的手說些什麽,於藍頷首微笑,側耳細聽,好像生怕落了一句。

那是1961年,在香山舉行了一次有關電影方麵的會議,這一天,周總理來到了現場。於藍個頭不高,站在眾多名演員中間,一點都不起眼,可周總理還是一眼就看見了這位《革命家庭》中的媽媽,上前親切握著於藍的手,當著眾人說道:“你演了個好媽媽!”聲音很大,好像是有意在給別人聽,還有意側了一下身,一旁的新聞記者迅速舉起相機抓拍到了這一珍貴瞬間。

於藍深情地回憶道:“周總理說的這句話可是一語雙關,分量很重。”如果了解《革命家庭》出爐背景的人或許能解其中滋味,如果不了解的人可能就隻聽懂個表麵了。那麽周總理講的這句話分量何在呢?

電影《革命家庭》是根據陶承的回憶錄《我的一家》改編的,片中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與革命事業、國家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母親周蓮在經曆了失去丈夫和兒子,被捕入獄的嚴酷考驗中,逐漸成為堅強的革命戰士。

上世紀50年代末,於藍看了陶承的回憶錄《我的一家》後,深深地被周蓮這個人物所吸引,就產生了把故事搬上銀幕的想法,而且特別希望能擔綱女主角,於藍就打電話給張水華導演毛遂自薦出演革命的母親。盡管此前,於藍在《白衣戰士》、《翠崗紅旗》、《龍須溝》等影片中有過精彩表演,但這次表演對於藍來說難度不小,她從少女一直演到老太太,人物性格變化和時間跨度很大。

為了將周蓮這個有著三十多年磨煉曆程的婦女演出層次、演得逼真。於藍下工夫體驗生活,查閱資料。然而,有些人不知道,這樣一部好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意想不到地受到了來自“上層”的阻力,險些“胎死腹中”。

康生曾怪聲怪氣地說:我在上海待過,不知道陶承啊。他還認為,這部影片是突出個人,是在為錯誤路線樹碑立傳。關鍵時刻,著名劇作家夏衍同誌據理力爭:在錯誤路線上的英雄事跡也值得我們學習。

夏衍同誌為了拍一部電影敢於“頂撞”上司,這需要多麽大的勇氣啊!若沒有崇高的藝術追求和理想,肯定做不到。多虧夏衍同誌力挺,這部片子的拍攝工作才得以進行。影片上映後受到廣泛好評,於藍也一舉成名,在1961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女演員獎”。

周總理當然知道這段曲折的經曆,對這部影片自然也更加珍愛。他老人家當眾表揚於藍,實際上也是公開肯定這部影片,是對廣大演職人員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於藍 - 江姐不是劉胡蘭、趙一曼

電影《烈火中永生》堪稱於藍的巔峰之作。其實,這部影片的拍攝也經曆了不少坎坷。老實說,初見於藍老人,一點也找不到江姐的影子,滿頭白發與一身果敢的英雄形象有著較大的距離,讓人感慨歲月的飛逝與無情。

於藍老人自我感覺,塑造江姐的形象並不矯情,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演技多麽高明,而是因為有深厚的生活積澱。於藍和江姐是同齡人,都經曆過國家山河破碎,飽受外來侵略的屈辱,都對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和消極抗日的行為痛恨不已。作為革命者,兩人還都有過被捕後和敵人鬥爭的經曆,兩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感受並不遙遠。後來,於藍又多次來到成都、重慶等江姐戰鬥過的地方體驗生活,並采訪了小說《紅岩》的作者,廣泛接觸了江姐周圍的戰友。當然,能演好江姐這個角色,於藍還要特別感謝夏衍。

於藍是在閱讀了小說《紅岩》連載後,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英勇事跡所震撼的,常常感覺他們像雕塑一樣屹立在麵前。她萌生了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她和導演歐陽紅英決定共同拍這部戲,後來張水華打來電話也要導這部片子。考慮到張水華經驗豐富,於藍就同意了,三個人組成了核心小組。

於藍 - 榮譽獎項

2011年8月11日,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十三屆學會獎(金鳳凰獎)在青島開發區鳳凰島揭曉,榮獲特別榮譽獎。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地址:http://www.beachstik.com/Spjt0a/2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掩口而笑網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